请开启Javascript!

本站首页 > 后勤建设 > 公共卫生 > 正文

后勤建设

科学预防流感

2024-12-20

流行性感冒(简称流感)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起病很急,传染性强,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。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分为四个型别:甲型(A型)、乙型(B型)、丙型(C型)和丁型(D型)。目前,人群中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包括:甲型H1N1、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,其抗原性易变,传播迅速,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。流感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,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,流感每年在全球可导致300万~500万重症病例,29万~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。

一、感染流感病毒后的症状:

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、发热(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,达39-40℃),伴畏寒、寒战、头痛、肌肉、关节酸痛、极度乏力、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,常有咽痛、咳嗽,可有鼻塞、流涕、胸骨后不适、颜面潮红、结膜轻度充血,也可有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

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,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。

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、继发细菌性肺炎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、休克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、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,甚至死亡。5岁以下儿童、老年人、患有慢性病或体质虚弱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。

二、流感病毒主要传播途径:

飞沫传播:流感患者在打喷嚏、咳嗽、说话时,会将含有病毒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,被其他人吸入后感染。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。

接触传播:通过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,如手触碰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又接触口鼻,也可能引起感染。

气溶胶传播: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,流感病毒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。

三、感染流感病毒后的治疗:

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。

轻症病例可以居家隔离,保持房间通风。

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、老年人、慢性患者等高危人群。如病情出现进行性加重,应及时就医。

四、科学预防流感病毒

接种疫苗: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,可以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,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、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,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到4周以后抗体可达到保护性的水平。

做好个人防护: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勤洗手,遵守呼吸道礼仪——咳嗽或打喷嚏时遮住口鼻,并及时洗手,在人员密集的密闭空间以及前往医院就诊时,需规范佩戴口罩,避免交叉感染。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,注意增添衣服。

环境清洁与消毒:学习和居住环境保持清洁,定期开窗通风。常通风,尤其是教室、宿舍、办公室等人群聚集的封闭空间,在开窗的同时注意保暖,避免着凉。

科学生活: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充足睡眠,以增强体质、提高免疫力。